本文转自:中国环境报
我国大陆地区已发现八十余种,且有不断增多趋势
三问恶性外来入侵物种
◆本报记者 李欣
近日,在四川省自贡市发现了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世界100种恶性外来入侵物种”之一的新几内亚扁虫。
近年来,恶性外来入侵物种频频在我国各地现身。什么是恶性外来入侵物种?与普通外来入侵物种相比它们有哪些“恶性”?应该从哪些方面进行管控?为此,本报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学者。
一问:什么是恶性外来入侵物种?
恶性外来入侵物种的概念由IUCN提出,是指对植物、动物以及农业和其他人类利益构成重大威胁的外来入侵种。
入选“世界100种恶性外来入侵物种”有两个标准,一是对生物多样性和(或)人类活动产生严重影响;二是具有生物入侵的潜力,同时兼顾物种类群的广泛性(每个属只入选一种)。
也就是说,恶性外来入侵物种同时具备了对生态系统的破坏性和对生态环境的入侵性。
与普通外来入侵物种相比,它们的“恶性”代表着“更快、更高、更强、更广泛”。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蒋志刚告诉记者,它们的成长繁殖速度更快、表型可塑性更高、扩散能力更强、环境容忍度更广泛。因此,恶性外来入侵物种对生态更具破坏性,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也更有危害性。即使它们仅入侵了有限的区域,也可能会对当地造成巨大破坏,且还有进一步扩散的几率。
福寿螺、巴西龟、红火蚁……近年来,我国发现的恶性外来入侵物种有不断增多的趋势。根据文献资料综合分析与判断,目前,“世界100种恶性外来入侵物种”已有80余种在我国大陆地区发现,其中有40余种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危害,包括陆生无脊椎动物、哺乳动物、水生无脊椎动物、鱼类、鸟类、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陆生植物、水生植物、真菌、卵菌、病毒和原生动物。
二问:恶性外来入侵物种有哪些“恶性”?
对于本地物种来说,恶性外来入侵物种的到来可能意味着“灭顶之灾”。不久前在四川发现的新几内亚扁虫,就曾导致太平洋上多个岛屿的原生蜗牛灭绝。
“入侵物种通过竞争排斥、生态位更换或与本地物种的杂交等方式促使本地物种灭绝。”蒋志刚说。
世界动物保护协会科学家孙全辉博士进一步解释道,外来入侵物种在新环境中往往缺少天敌等生物和非生物制约因素,而本土同类物种对外来入侵物种及其携带的病原微生物缺乏防御机制,所以外来入侵物种在生存竞争中常处于优势。“外来者”通过抢夺和挤占本土物种的食物资源和生存空间,使本土物种的生境受到冲击。
除了对当地生态环境、本土物种产生不利影响,恶性外来入侵物种甚至会间接影响到人类的生产生活。例如,近年来,在我国多地出现的红火蚁,呈现出令人担忧的扩张态势。
红火蚁原本生活在南美洲,以取食植物、农作物的幼芽和其他昆虫为食。如果其大规模入侵、繁殖,将会造成作物大量减产,危害粮食安全。同时,由于其具有毒性,人和动物被红火蚁蜇刺后,会出现火灼般的疼痛感,严重的甚至可能感染。此前我国已有红火蚁蜇伤人类的案例。
三问:如何防控恶性外来入侵物种?
对于已在我国发现的恶性外来入侵物种,应做好消杀和管控工作。“虽然可以通过多种方法进行消杀,但彻底消灭这些物种非常困难。而且消杀也可能对当地生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孙全辉提出,应从源头加强管理,有效防范因外来物种入侵引发的各种潜在风险。
针对日益严重的外来物种入侵问题,《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提出,要严厉打击非法引入外来物种行为,实施重大危害入侵物种防控攻坚行动,加强“异宠”交易与放生规范管理。
孙全辉建议,加大海关、港口、通关口岸等涉及外来物种贸易的检验检疫和执法检查,对网购平台、运输(快递)等贸易链条实施严格监管,严厉打击非法贸易。同时,应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进一步加强政策法规的约束和引导,筑牢生态安全防线。
对于尚未在我国发现的潜在恶性外来入侵物种,应加强监测和预防,将恶性外来入侵物种列为国家重点监管对象,严防其传入与扩散。
蒋志刚提出,应建立预防和控制恶性外来入侵物种的监测体系。对潜在入侵物种的进口和运输实施严格管制,特别是在入侵前对其开展识别和评估。一旦发现新物种入侵,立即启动快速响应机制,由专业团队开展根除或控制等工作。
同时他还建议,应积极开展宣传教育,增强公众对外来入侵物种的风险防控意识,普及相关知识与法律法规,引导公众不随意购买可能造成生物入侵的动植物,从源头减少对外来入侵物种的消费需求。